全国算力政策布局:从“普惠支持”到“战略协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1-22 19:36

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算力作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战略价值日益凸显。随着国家“东数西算”工程的深入推进,各地政府正积极通过发放“算力券”等多种形式降低企业创新成本。2025年的政策实践表明,我国算力支持体系正经历一场从“普惠扶持”的简单激励,到“战略协同”的系统性升维。民生智库通过对全国重点省市相关政策的系统梳理,解析其基于国家战略、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的差异化布局,揭示“东数西算”工程下全国算力网络从简单支持到深度协同的发展新趋势。

关键词:算力政策东数西算算力券人工智能战略协同

来源:民生智库政策与战略研究中心

一、东部地区:创新策源与生态引领

东部区域政策从资金支持转向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产业生态,核心特征是高强度投入、体系化构建与前瞻性布局。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三种差异化路径:

原始创新与全要素布局。北京和上海作为顶层设计者,致力于打造从底层算力到上层应用的全要素创新生态。其政策工具最为复杂和先进,典型特征是“算力、模型、数据”三券联动。例如,上海投入总额高达10亿元的各类券,并首创“补早补小”与“免申即享”机制,不仅力度空前,更体现了培育产业萌芽的战略耐心。北京则通过“三券”联动和最高3000万的MaaS平台支持,精准赋能从模型开发到开源社区的全创新链条。其目标已非扶持单个企业,而是定义整个产业的发展路径。

产业融合与应用驱动。广东、浙江、福建等地,政策重心在于推动AI与本地优势产业(如制造、商贸)深度融合。其支持政策同样积极,但更侧重于商业化落地。深圳的“语料券”“训力券”和浙江对“自主算力”的更高扶持,都明确指向支持本土产业数据的开发利用和自主可控的算力底座。福建厦门对建设智算中心给予最高6000万元的基建激励,展现了其打造区域性AI基础设施的强烈决心。此区域的共同逻辑是:以应用反哺技术,以市场培育生态。

普惠扶持与稳健跟进。山东、天津及江苏部分城市,政策则以普惠性、降低门槛为主要特征。其支持比例相对固定且较低(如5%-10%),或有明确的支持上限。这一定位务实,旨在广泛培育区域内企业的AI使用习惯,为未来的产业升级打下基础,属于基础性的市场培育策略。

表1东部省市算力政策一览

战略

 

省市

 

政策焦点与代表性支持措施

 

政策原文名称

 

发布时间

 
原始创新与生态构建  

北京

 

“算力+模型+数据”三券联动,MaaS平台支持最高3000万,数据券单个企业或机构最高50万,中小企业使用大模型工具链等智能产品奖励不超过20万,人工智能共享开源项目奖励最高200万元。

 

《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

 

2025.4

 

北京经开区

 

每年发放1亿元“算力券”,按实际算力费用的30%支持,最高2000万元。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加快打造AI原生产业创新高地的若干政策》

 

2024.11

 

上海

 

发放6亿元算力券、3亿元模型券、1亿元语料券。租用算力补贴最高30%,对早期企业可给予最高1年、100%租金补贴。建设算力设施支持最高10%。标杆场景按总投资给予最高20%、1000万元支持。对创新型企业发放最高100%支持的100万元算力券、100万元模型券、100万元语料券补贴,推动免申即享。

 

《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2025.7

 
产业融合与应用驱动  

广东

 

发放“语料券”“训力券”,为初创、中小微企业提供一定规模的免费算力;模型券抵扣30%,重点推动模型应用。

 

《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项目扶持计划操作规程》

 

2025.3

 

福建

 

厦门按营收分层补助,中小企业补助比例高达50%。对年营收10亿元(含)以上的企业,年兑付上限为1000万元。对于新建、改造或扩建的的智算中心项目,单个项目补助上限达6000万元。

 

《厦门市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若干措施》

 

2025.4

 

浙江

 

自主算力服务补贴(30%)高于非自主(10%)。语料券、模型券支持比例不高于合同金额的30%,补助上限分别为200万元与500万元。

 

《关于支持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2025.5

 

稳健发展跟进区

 

山东

 

按合同总额5%进行普惠性奖补,奖励额度最高500万元。

 

《2025年促进经济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

 

2025.1

 

天津

 

固定10%补贴比例,单个企业年度上限200万。

 

《天津市算力券实施方案(试行)》

 

2025.5

 

江苏

 

泰州按购买算力金额分段折扣,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享受4折至4.4折优惠,其他企业享受4.6折至5折优惠。

 

泰州市姜堰区数据局“算力券”政策

 

2025.4

 

二、中部地区:产业枢纽与应用深化

中部区域通过极具竞争力的扶持政策,吸引东部产业溢出,并培育本地AI应用生态。

安徽芜湖作为“区域级算力枢纽”的代表,战略雄心最为突出。该市通过年预算1亿元的算力券和25%的支持比例,将单个主体的年度兑付上限提高至2000万元。这种相对于其城市能级而言前所未有的投入力度,旨在快速形成区域性的算力成本洼地和产业集聚地。

山西、河南等省份则定位于“生态培育区”,其政策更具普惠性与持续性。它们通过每年千万至五千万元规模的算力券,以20%的稳定支持比例为区域内企业提供支持,核心目标在于夯实产业基础,积极承接来自东部的应用型项目转移。

表2中部省市算力政策一览

战略   省市   政策亮点与力度   政策原文名称   发布时间  

区域算力枢纽

 

安徽芜湖

 

算力券年预算1亿元,兑付比例25%,单个主体年兑付上限2000万元。全年“数据券”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每家企业每年最高50万元。

 

《芜湖市人工智能“算力券”实施细则(试行)》

 

2025.4

 

生态

培育区

 

山西

 

每年1000万元算力券,按合同20%奖励。

 

《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2025.5

 

河南

 

每年5000万元算力券,按费用20%奖励,每年最高100万元,省、市财政按1:1比例分担。

 

《河南省支持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2025.8

 

三、西部地区:成本优势与战略承接

西部地区政策核心是发挥能源、土地等要素成本优势,积极融入“东数西算”国家工程。

庆阳作为“东数西算”工程的主战场,政策与国策紧密绑定。庆阳每年发放1亿元算力券并提供30%的支持,是其作为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直接体现,战略意图在于吸引东部需求西迁。

成都、贵州等地作为利用资源禀赋的成本优势区,政策更为灵活。成都高达60%的支持比例极具价格竞争力;贵州则首创按合同3%给予现金券的形式,展现了其在激励方式上的创新,共同目标是将低廉的能源价格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算力竞争力。

表3西部省市政策一览

战略

 

省市

 

政策亮点与力度

 

政策原文名称

 

发布时间

 

“东数西算”主战场

 

甘肃庆阳

 

每年发放1亿元算力券,补贴比例30%,单个用户年度上限200万元。

 

《庆阳市“东数西算”算力券实施方案(试行)》

 

2024.3

 

成本

优势区

 

四川成都

 

每年设立总额1亿元的算力券。申领企业最高可抵扣60%的算力费用,年度申领上限为500万元。

 

《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实施细则》

 

2025.10

 

贵州

 

按合同3%给予现金券激励,同一主体年度兑现最高200万元。对使用本地国产化算力开展适配的,给予30%激励,同一主体年激励上限150万元。

 

《贵州算力券管理办法》

 

2024.11

 

四、核心研究发现与趋势判断

政策分化显著,已形成基于“战略能级”与“投入力度”的双维度格局。具体可划分为三类典型区域:一是以京沪为代表的“高能级-高投入”区,其特征是推行“全要素生态扶持”,旨在定义产业未来。二是以芜湖、庆阳等为代表的“中低能级-高力度”区,其特征是实施“高强度资金吸引”,以其超出自身能级的投入,实现单点突破。三是多数省份的“普惠跟进”区,以标准化扶持广泛培育市场。这三类区域共同构成了立体化的全国算力政策图谱。

政策工具日趋精细,从“单一”走向“组合”。“算力券”已成为标准政策工具,但其内涵已极大丰富。政策工具正从单纯的算力租赁支持,演进为算力券、模型券、数据券组合使用的“政策工具箱”。支持方式也从“大水漫灌”变为按企业规模、研发类型进行“精准滴灌”,如浙江对自主算力的更高扶持,以及各地对中小企业的倾斜,都体现了这一趋势。

区域协同大于区域竞争,全国一盘棋格局初显。在国家“东数西算”框架下,区域间呈现出明显的功能分工与战略协同。东部地区聚焦于模型研发、原始创新与生态构建;西部地区凭借能源优势,承担起低成本、标准化算力底座的供应者角色;中部地区则成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发展特色应用解决方案的“腹地”。这种协同分工有助于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全国算力资源整体效能的最大化。

五、智库建议

基于当前算力政策从“普惠支持”向“战略协同”的演进趋势,建议各地政府在下一步政策优化中重点把握三个转向:

1.政策定位从“单点突破”转向“生态赋能”。建议各地超越简单的算力租赁扶持思维,转向构建完整的产业创新生态。东部地区应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与高端人才引育,中部地区需强化产业配套与场景开放,西部地区要突出绿色集约与成本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全国算力网络的协同效能最大化。

2.政策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推动算力支持从普惠性向绩效导向转变,建立“备案-使用-评估”的闭环管理机制。探索“算力券+成果兑付”模式,将扶持与实际产生的模型效果、场景落地成效挂钩,确保财政资金真正流向创新价值突出的主体。

3.政策实施从“属地管理”转向“区域协同”。主动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建立区域算力协同机制。鼓励东部地区与中西部算力枢纽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在算力调度、数据流通、税收分享等方面探索创新机制,实现从简单的“算力西迁”到“价值共享”的升级。

END

内容编辑|连雪红

文字校对|孙昊冉

编 审|王东华

精选阅读

智库简介

民生智库秉承“为社会思考、为国家献策、为人民发声”的使命,以“专业、担当、奋斗、快乐”为价值观,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深度洞察民生民情民意,坚持开展独立、客观的专业研究,为政府决策和施政提供了专业的智力服务、准确的数据支撑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持。

民生智库深耕发展改革、民政老龄、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市场监管、城市治理、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体育发展、文化旅游、就业促进、应急管理、绩效评估等专业领域,为各级政府提供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社情民意调研、第三方巡查评估等专业服务和各类数字政府解决方案,并建成了智慧民生平台和民调云平台,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院九部”的业务发展模式和“定位清晰、特色鲜明、专业客观、全国布局”的智库发展特点。

网址|

电话|

010-62162099

发现“赞”和“分享”了吗?戳戳看吧!

原标题:《民生智库 | 全国算力政策布局:从“普惠支持”到“战略协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